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02:52在《下一站》的有恒博物馆探访之旅中,意外出现了两个历史上的“有恒”。
一个是一块遗失的界碑——有恒洋行。一个是一条已经更名的路——有恒路。有恒洋行,是有恒博物馆的名字来源。据博物馆馆长陈败介绍,有恒洋行应为上海开埠后的第一家西方建筑事务所。
而有恒路,则是收藏家徐友群早就在老地图上见过的,1943年更名为余杭路。
陈馆长不知有恒路,徐老师不知有恒洋行,却因为《下一站》的节目偶然产生了关联,并引发了一个疑问——两个同样消失在历史中的“有恒”,会不会有关联呢?
节目播出后,节目组和徐友群老师都没有停止查证。节目组查证到的信息显示,有恒洋行在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1年,是一家英国建筑事务所。徐老师的资料,正好可以互相印证。
而根据文档中有恒洋行1863年创立的西名Whitefield,找到了更多信息。在工部局的会议档案里,也查到了有恒洋行参与租界测量的记录。
而它最出名的作品,竟然是张园当时的最高建筑——“世外桃源”安垲第,这是以前连徐老师都不知道的。
从历史资料看,有恒洋行存在的时间约为1861年-1913年;而有恒路,在工部局1893年的地图上已经出现了,直至1943年更名。
最令人意外的是,在可查证的20年交叠时间里,有恒洋行和有恒路,竟然真实地发生过交集。根据《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》中对有恒洋行最后的记载,有恒洋行曾多次迁址,1908年前由Gerald Kingsmill接办,更西名为“Kingsmill,Gerald”,华名依旧,迁有恒路营业。
如今的余杭路,就是曾经的有恒路,也是有恒洋行最后有记载的地方。两个“有恒”,终于在这条小马路上,产生了交集,并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