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无忌,金庸武侠世界中一个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。
对于他,就连作为作者的金庸也格外偏爱,从张无忌在倚天屠龙的世界中数不胜数的奇遇,就可以窥见一斑。
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集天地大运于一身的人物,最后却落得一个不清不楚的结局,给读者留下了不少的遗憾。
(资料图)
或许通过观察张无忌闯少林寺的经历,以及当时扫地僧对他的评价,我们能够猜测一二其中缘由。
作为中国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,金庸先生为世人奉上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绝伦的武侠作品,创造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。
向来喜好故事圆满结局的金庸,通常也会给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安排一个尽善尽美的结局,这点在很多武侠小说中都能看到。
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《神雕侠侣》中的杨过与小龙女。
故事的最后,杨过来到绝情谷纵身一跃。
小龙女本以为杨过会在16年的漫长时光中,逐渐磨灭对自己的感情。
殊不知,杨过对她的挚爱是如此热烈、醇厚。
好在二人于绝情谷底重逢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在随后的襄阳大战中,杨过与小龙女出现的恰到好处。
打败金轮法王、击杀蒙哥、救下郭襄,杨过经此一战彻底完成了自我救赎,同时也洗清了父亲杨康加诸在其身上的耻辱。
自此,杨过与小龙女携手退隐江湖,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日子。
《笑傲江湖》中的令狐冲与任盈盈,同样落得一个琴瑟和鸣的美好结局。
令狐冲虽说未能与小师妹走到一起,仪琳的一番心意也被他辜负,但最终他还是收获到了幸福。
在与任盈盈的相守相伴中,两人由敬到爱,发展成为了一对令人艳羡的侠侣。
小说的最后,令狐冲带着心爱的任盈盈远遁尘世,从此二人琴箫合奏,真正做到了“笑傲江湖”。
与杨过和令狐冲相比,来自《鹿鼎记》的韦小宝无疑更加令人羡慕。
韦小宝可以说是金庸武侠中出身最卑微的一个,但也是最励志的一位。
故事一开始,韦小宝不过是扬州城一家红楼的杂役,结果阴差阳错之下一步步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,官至一品鹿鼎公。
《鹿鼎记》的结局十分完美,关键时刻皇帝念及旧情放过了韦小宝,给了他全身而退的机会。
自此,出身市井的韦小宝再次回到了那个他最熟悉且热爱的世界。
在这里,没有鹿鼎公、没有高官俸禄,但相较于那个刚进宫的小桂子,此时的韦小宝不仅有七位美人相伴,手下更是掌握巨额财富。
韦小宝一生最喜爱的两件事,被他牢牢的抓在了手心。
如此结局,怎能不让读者痛快、畅意。
当然,金庸武侠世界中,也有不少角色最后走向了死亡,但他们的结局似乎并不见得悲惨。
比如《射雕英雄传》系列中的郭靖、黄蓉夫妇。
在杨过、小龙女化解襄阳危机的八年后,忽必烈在北方建立元朝,随即命令大军南下,誓要灭掉大宋王朝。
郭靖夫妇率军在襄樊一带苦战五年,终究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走上了绝路。
但他们誓死不愿离开襄阳,决心在城破之日以身报国。
当蒙古大军攻入襄阳的那一刻,夫妻俩毅然决然双双壮烈殉国。
他们二人死在了疆场之上,可也将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的坚定立场贯彻到了最后。
所以即使身死道消,他们的结局也是壮美的。
与郭靖夫妇情况相似的,还有《天龙八部》中的萧峰、阿紫。
不同于虚竹与梦姑的终成眷属,以及段誉和几位“妹妹”的相守相伴,萧峰自始至终都没有接受过阿紫的感情。
故事的最后,萧峰以命相搏,逼退耶律洪基,但自身也因为左右为难不得已选择了自杀。
对其万般喜爱的阿紫,随之抱着他跳崖自尽。
二人的结局看似是一则悲剧,但细细品来,这对他们来说或许又是最好的归宿。
由此可见,金庸先生在创造武侠世界时,总是喜欢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来收尾。
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,作为神雕三部曲之一的《倚天屠龙记》,最后却落了一个模糊的结局。
尤其是主角张无忌,根本没有结局的迹象可寻。
在金庸的江湖中,张无忌算得上是一位色彩浓厚、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。
与其他主角相比,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奇遇特别多。
早在年幼时期,张无忌便在义父谢逊的教导下习得七伤拳口诀,这是崆峒派的传世武功只有内力大成者方可修炼成功。
此时的张无忌虽说还无法发挥七伤拳的威力,但待他日后修得九阳真经,七伤拳便成了他手中的一大杀招。
回到中原,张无忌被人利用套取谢逊下落,逃脱时坠入昆仑山下。
大难不死的张无忌随后来到一处密闭山谷,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,也是张无忌破茧重生的地方。
张无忌偶然间在山谷内救下一只白猿,在其指引下获得了令武林中人前赴后继的九阳真经。
往后长达五年时间,张无忌在山谷中不仅将神功修成,更是彻底把体内寒毒排除,并就此练成一身浑厚内功。
出谷这一年,张无忌刚刚年满二十岁,他的武侠征途正式开启。
掌握了九阳真经的他,论内功早已位列江湖顶尖。
正因如此,他才能先后帮助殷离击退追杀、在大漠接住灭绝师太三掌,接着又硬扛殷野王两拳。
随后,张无忌被“布袋和尚”强行带上明教总坛,在那里等待他的是《乾坤大挪移》。
与此同时,全书当中最精彩的“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”就此拉开了序幕。
光明顶四周,六大门派与明教教众打得头破血流,而张无忌却在小昭的带领下开启了“寻宝之旅”。
在上任教主阳顶天的墓室中,张无忌意外获得波斯明教护法神功《乾坤大挪移》。
在此之前,张无忌已有九阳真经护体,但此神功重在强调内功修炼,在与人对战上却缺少实战招式,《乾坤大挪移》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。
内功深厚的张无忌,数个时辰内就将神功练至第七层,并成功逃出墓道,抵达光明顶之战的战场。
此时的他年纪轻轻,但论武功却已是当世数一数二,即使面对六大门派掌门人的联手也丝毫不怯。
最后,光明顶之战以张无忌的力挽狂澜而告终,明教教众也借此将其扶上教主之位。
当年那个饱受各路武林豪强欺凌的少年,终于成长为了翱翔九天的雄鹰。
不过这还没完,至此张无忌在武学上的奇遇刚刚走完一半路程,后面还有太极剑法、波斯明教圣火令功法两大神功在等着他。
彼时,赵敏携一众武林高手发难武当山,张无忌假扮武当山弟子悄悄混上山来,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化解了武当派的危机。
在这段故事中,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成为了经典一幕。
作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,张三丰凭借自创的太极剑法、太极拳法名满天下,被誉为天下第一高手,由此可见太极剑法的威力。
张无忌作为武学之姿不输张三丰的奇才,在其演示完剑法后迅速“忘得一干二净”,然而这正是太极剑的真谛。
在接下来的对战中,张无忌果然使出了一手神出鬼没的太极剑,成功将敌人击退。
张无忌的最后一次武学奇遇,要数对波斯明教圣火令武功的修习。
当初张无忌在灵蛇岛遇见波斯明教三使,对面三人武功平平,但招数诡异,联手之间甚至可以在张无忌手中讨得上风,这是因为他们修习的是圣火令上的武功。
圣火令武功心法不属于中原地区,而是“山中老人”霍山所创。
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位十分出名的暗杀人员,在武学上的造诣颇高,且武功路数强调杀伤和攻击性,这也正是张无忌在波斯三使手中难以招架的缘由。
后来在小昭的翻译下,张无忌掌握了圣火令上的武功,这才得以与少林寺三大高僧力战。
小昭成为波斯明教总教主,更是将圣火令交给了张无忌,张无忌自此愈发成为了一名力战高手。
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,张无忌的武学造诣可以说名列前茅。
无论是九阳真经、乾坤大挪移,还是圣火令武功、太极剑法,都称得上是传世绝学。
射雕三部曲中,唯一能够与其一较高下的似乎只有少林寺的扫地僧。
但就是这样一位集各家所长、武功盖世的侠之大者,在倚天屠龙的世界中,却落得一个没有结局的下场...
这样的结尾让很多读者难以接受,可金庸先生似乎早早的在文中就暗示了张无忌的下场,只不过是通过扫地僧的一番预言。
张无忌等人从冰火岛回到中原后,谢逊落入少林寺手中。
为了救回义父,张无忌闯入少林,与三大高僧大打出手。
对方三人共同苦修三十余年,练就了一手极其厉害的金刚伏魔圈。
三人宛若心灵互通,联手之间默契极佳,金刚伏魔圈的威力甚至可以与32位一派掌门级的武林高手抗衡。
面对三大高僧,即使强如张无忌也有些难以应对。
张无忌将自己的九阳真气、太极剑意、乾坤大挪移心法尽皆使出,依然难以取得胜利。
好在小昭为其翻译了圣火令上的武功心法,张无忌才得以借此占据上风。
张无忌以一己之力破除金刚伏魔圈,俨然一副天下第一的姿态。
然而双方打斗过程中,却有着这样一段描写:张无忌对圣火令上的武功勤学苦练,此时将其武功路数尽数发挥出来,忽然间一阵仰天大笑,声音充斥邪恶奸佞。
金庸先生在这里隐晦的透露了一点:张无忌的心智已经被圣火令上的武功所影响了。
圣火令武功路数诡异,又嗜杀嗜伐,难免会给修炼者造成负面影响。
从张无忌的表现来看,即使有九阳真经护体的他,似乎也没能逃过这一劫。
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并不是因为张无忌的武功不够高强。
恰恰相反,正是因为他修习了太多高深的武学典籍,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彻底消化、吸收,才会被圣火令的邪恶功法扰乱了心智。
扫地僧早有预言:“习武者都会碰上‘知见障’。”
意思是习武之人随着武学造诣的逐步精深,终究会面临被戾气反噬的情况,这股戾气从习武者日积月累的杀伐中积累而来。
尤其是张无忌这样修习了多门盖世武功的人来说,更加容易心生戾气,以致于走火入魔。
毕竟每门武功的修行方法、路数,甚至背后的哲学理念都不尽相同。
比如《笑傲江湖》中的任我行,妄图将通过《吸星大法》吸来的各家内力相融合,结果却落得一个身死道消、晕眩而亡的下场。
张无忌看似集百家之所长,但倘若不能将所有武功彻底吸收,反而会物极必反。
况且他体内还有九阳真气与圣火令这类正邪对立的武功,心生“知见障”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如此看来,张无忌最后很有可能走上任我行的老路。
在《倚天屠龙记》中,赵敏曾要求张无忌答应她三个条件。
故事的最后,赵敏准备向他提出最后一个要求,可就在这时周芷若出现了。
张无忌也曾许诺过周芷若一件事,此时三人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地。
但他们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?二人又要求张无忌做了什么?张无忌究竟有没有走火入魔?
小说中并没有交代出来,张无忌的结局也成为了一个疑点。
但从张无忌在少林寺的表现,以及扫地僧的预言来看,张无忌的下场很有可能会不尽如人意。
至于是什么,只有靠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会了。
责任编辑: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