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热的暑期档,如果让你带着小朋友,一起去看电影,你会选择哪一部?
番茄君问了身边人,他们普遍都只有一个选择,那就是《长安三万里》。
上映21天,票房13.66亿,成为2023年动画观影人次最多的电影。
(资料图片)
这个成绩,放在高手如云的暑期档,已经很亮眼了。
同时,它也深深抓住了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心思。
去看过《长安三万里》的观众可能都有体验,影院里小朋友的比例,明显比其他电影要多得多?
有小姑娘看到片中小杜甫的叉手礼,不经意模仿起来,妈妈也在旁边帮她纠正动作。
影片结束后,有小姑娘直接在影院门口背起了唐诗《静夜思》。
有小朋友看完《长安三万里》,开始用唐朝的礼仪介绍自己。
也有小朋友跟着奶奶,体会着自己从未见过的,真实而具体的唐诗世界。
有妈妈在社媒骄傲地介绍带着女儿观看电影的体验。
也有小男孩在看到中段,悄悄问妈妈:妈妈,你怎么哭了?
从没有一部暑期档电影,能在家长和小朋友中间,掀起这样的观影热潮,大家争相前往影院,只为看一眼别人说过的《长安三万里》,一睹片中的大唐风采。
自上映以来,《长安三万里》不仅得到了普通观众的好评,主流媒体也纷纷对其点赞,赞美之声不绝于耳,这样的阵仗,还是第一次见。
那么,这部《长安三万里》,到底有怎样的魅力?它如此受欢迎,是激起了大家的哪些情感?
上映许久,关于电影内容本身,想必大家都已经清楚,今天,番茄君就带大家看看,关于《长安三万里》不为人知的那些事。
很多人看《长安三万里》,一直不理解,为什么主角不是李白,而是高适。
比起李白,甚至比起片中出现的其他文人,高适的名气要小很多。
不少人听到高适,甚至一时想不起他作过的诗,他的才情不是拔尖,个性也是个普通人。
贵族宴会,别人上去吟诗作赋,吹拉弹唱,他却舞了一套枪法。
别人作诗出口成章,他“读书”却需要别人念给他听。
在大家看来,高适,跟大唐似乎不匹配。
但细细想,高适的视角,不正符合我们普通人,遥望长安的视角吗?
当时世界,长安只有一座,除了恣意豪情的王公贵族,其他人,很多都是如高适一般的小人物。
长安是他们梦中的盛景,是他们穷极一生,都想去一次的地方,就像高适和李白未酬的壮志一样。
所以片名是《长安三万里》,这个名字更多的意义,落在“三万里”上。
长安不是由车马宫阙组成,也不是靠市井的繁华,它的富有,是无数个百姓辛劳工作换来的,他的安全,来自于浴血奋战的边关将士。
所以高适的视角,反而更合适。
其他的电影,拍长安,拍出皮,拍出骨,却拍不出魂。
但《长安三万里》不是,它的这份真实感和浪漫感,底色不是炫技似的炫耀,而是娓娓道来的柔美;是跟随高适和李白的角度,徐徐展开的长安画卷;也是跟着一首首诗歌,将文化具象化,让我们看到,这是一个活在诗里,活在文化中的朝代。
《长安三万里》的大唐风骨,靠什么撑起来?
一方面,是细节。
从对马、礼节、乐器、甚至李白样貌的还原,来塑造一个盛世大唐的模样。
一方面,是诗人。
从李白和高适刚开始的才华横溢,浪漫超脱,到后来的身世浮沉,暮年白首,通过作品,展现出了几个核心人物的真实人生。
配上诗歌,每个人都能读懂,每个人也都理解了那些诗歌里面,无穷的韵味。
大唐就是这样的大唐,它有万国来朝的绝美,也有安史之乱之后的凋敝,它站在历史的巅峰,却也无法摆脱历史的规律。
直到片中,人的命运和长安、大唐的命运相互交汇的时候,那种历史的厚重感,才会迎面而来。
高适说:“只要诗在,书在,长安就会在。”
而今再看长安,是不是比当年的大唐,更为繁荣呢?
正因为看到了《长安三万里》的故事,所以当下的观众,才对今天的长安,有种特殊的感情。
片中的长安,是李白们的长安,现在的长安,才是我们自己的长安。
穿越时空,两座长安城,似乎完成了交相辉映的互文。
这也让看《长安三万里》的观众,去看电影的时候,都要带上一种从未有过的“仪式感”。
番茄君觉得,这份“仪式感”,既来源于大家对大唐长安的倾慕,也来源于,观众们已经被激起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。
大家对大唐产生了认同,对自己从小背过的诗歌产生了认同,才会有这种代表“尊重”的仪式感,才会觉得,一定要通过某种“仪式”,才能去《长安三万里》中再见大唐。
就番茄君观察,这种仪式感,或许前所未有,之前没见过有哪部电影,能有这样轰动的文化效应。
至今为止,大家的仪式感甚至分了五个层次,层层递进。
第一层是复习唐诗。
小时候背诗总是一种折磨,看完《长安三万里》,甚至有不少成年观众,都开始将小学课本里的唐诗翻出来重新背诵体会。
网上还有各种“斗诗”的争论,不少小朋友在看完电影后,对唐诗的兴趣也再次提升。
以诗学史,用诗重新了解大唐,这是《长安三万里》最浅层的影响。
第二层,是穿汉服观影。
这些年本身就有汉服热,《长安三万里》再次让“汉服”成了顶流。
喜欢汉服的年轻观众,一个个将《长安三万里》的观影现场,变成了汉服爱好者交流会,他们带着妆造,穿着来自盛唐的服装,观赏一部关于盛唐的电影。
这部影片,给番茄君的感觉,好像将影院变成了乐园一样,大家打扮成电影中人物的样子,去体会只有粉丝才有的那份快乐。
而现如今,谁还不是大唐的粉丝呢?
第三层,是cosplay。
Cosplay本身就是一种小众的亚文化,这次借着《长安三万里》再次出圈。
片中有不少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,车保罗模仿片中李白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的视频,抖音的点赞超千万,足见《长安三万里》的魅力。
除此之外,有不少观众吗,都开始尝试片中的妆容和衣服,很多都在社交媒体出圈。
比如对玉真公主的模仿,对胡姬的模仿等等。
Cosplay代表着观众们对片中人物形象的喜爱和认同,而这种认同,也是大家文化自信提升的一部分。
第四层,是旅游。
最近的西安,人山人海,据报道,西安旅游的大火,除了其本身是网红城市之外,《长安三万里》功不可没。
毕竟,此时的西安,是彼时的长安。
影片上映后,西安、洛阳、襄阳等城市掀起文旅热,有媒体报道,因为电影的热映,西安省外旅游订单增长超28倍。不少观众表示“看完《长安三万里》迫不及待想去李白诗里写的地方”。
背着唐诗逛西安,成了一种潮流,西安很多景区一票难求,也看得出,大家对西安,对大唐,对中国文化无限的向往。
第五层,是文化。
电影上映后,对文化的学习和认同,成了《长安三万里》仪式感的重要部分,也是影片后劲儿的最好体现。
不少观众因为这部电影,开始重新喜欢上了传统文化,开始尝试写诗、练字、跳舞、弹琴,开始学着电影中李白、高适们的样子,以文人的姿态创作作品,记录生活。
当然,更重要的仪式感,是不少人从电影中,看懂了人生。
从大处着眼,落在小处,这是《长安三万里》最吸引人的地方。
有人说,小孩子看了背诗,成年人看了落泪。
这些泪水里,何尝不是命运的浮沉,又何尝不是人生的辛酸。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或许有很多人,在电影中,看到了自己,也看到了自己的一生。
其实《长安三万里》能火起来,比其他电影火起来,更让番茄君高兴。
为什么?
因为在动画题材上来说,这是个不小的突破。
之前我们看到的出圈动画,无一例外都改编自神话故事或神魔小说,其中《西游记》和《封神榜》是最热的IP,《大圣归来》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都取材自此。
就连追光之前的动画,也都聚焦在神话故事上,如《杨戬》《白蛇》等等。
但这次,《长安三万里》的素材,是正儿八经的中国历史和文化。
一部讲历史和文化的电影,能爆火出圈,这说明大家的观影水平和欣赏水准在不断提高。
看这部电影的,更多都是亲子,也就是爸爸妈妈带着小孩子们前来观看,这也从侧面说明,《长安三万里》的教育意义,比出圈更重要。
小朋友们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,是祖国的花朵,他们能喜欢并热爱这样的动画,能感受到其中的历史美感、文化美感和人物命运,那是再好不过的事。
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自信,更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。
毕竟在千年前的唐朝,中国已经如此繁荣,强大,更何况今天。
更让番茄君高兴的,是爸爸妈妈们也不吝啬自己对这部动画的喜爱,他们会鼓励孩子们去看这部影片,去接受这样的熏陶。
至少在新一代父母层面,我们看到了与老一辈父母不同的东西。
他们的教育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,面对这样的电影,更多是引导而不是说教;更多是参与其中,而不是置身其外。
比如:不少妈妈,就跟孩子们一起穿着汉服欣赏电影,这让亲子关系,又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。
父母喜爱的,也是孩子喜欢的。
父母自信的,也是孩子确信的。
一代代传承,这才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灭的根。
希望以后,像《长安三万里》这样的动画作品能越来越多,因为我们有无数真实的,璀璨的历史去书写。
(电影烂番茄编辑部:淼淼)
标签: